高考招生季杠杆的利息,全国高校“抢人大战”愈发激烈。为吸引优质生源,各大高校纷纷亮出本校和专业的优势,其中,“双学士学位”项目作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成为部分高校的招生“杀手锏”。
早在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印发了《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五条指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在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获批双学士学位项目说明学校在这两个学科门类上实力较强。
此前,高绩(ID:gaojidata)曾收集汇总2020至2024年部分高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名单,其中38所高校共获批133个项目,详见。
2025年各地高校持续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绩(ID:gaojidata)收集汇总了2025年37所高校获批的137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其中,27所为“双一流”高校。复旦大学有24个项目,数量最多,厦门大学获批15个项目,位列第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批10个项目,排在第三。具体项目名单如下:
展开剩余8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随着时代需求的变化,高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陆续推出了微专业、辅修、双学位等培养方式。其中,微专业是一种新型的专业模式,强调模块化、系统化设计,特点是学程短、灵活度高、针对性强。辅修是在主修专业外跨学科修读另一专业课程,可获辅修证书获辅修学士学位。
和微专业、辅修不同的是,双学士学位项目对接收人数有明确限制,准入准出门槛相对较高,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名参加项目遴选,并按要求完成必修课程获得学分。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方可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会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双学士学位项目分析
双学士学位项目分析
在众多双学士学位项目中,66个项目与工学有关,占半壁江山,其中“理学+工学”占据重要席位,有27个项目获批。自2020年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以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被重新定位为国家科技战略资源,通过与工学结合,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向“科研+产业”双通道拓展。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6月3日,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的数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联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智慧物流(物流管理+自动化)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成功获批,实现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领域的新突破。加上2024年获批的数智冶金、资源智能提取双学士学位项目,武汉科技大学已获批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数量位居湖北高校第一。
图源:武汉科技大学
文科类专业长期以来面临“出口窄、岗位少”的困境,为提升文科专业学生的市场适应力,不少高校正重构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137个项目中,有44个项目涉及“文学”学科,占比32.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自身法学学科优势,现已形成“专业+外语+实践”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今年获批的10个项目中,6个项目分别是“越南语/泰语/朝鲜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土耳其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积极整合院系优势资源,不仅与法学院携手开展“英语/法语+法学”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还与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联合打造”俄语/德语/日语/英语+国际政治”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图源:厦门大学
2024年5月,复旦大学获批4个“外语+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学生经过系统培养,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学业表现优异,平均绩点达3.54,其中最高绩点高达3.95。今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再次强强联手,新增“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确保学生日常管理和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两个学院组建了“外语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工作小组”,为项目实施精心配置最优质的师资力量,提供最优良的教学条件。
人工智能+X,培养复合型AI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走向各行各业,它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通用工具和创新平台。新获批项目中有28个与人工智能相关,衍生出“人工智能+理学”“人工智能+管理学”“人工智能+法学”“人工智能+文学”“人工智能+经济学”等多种组合形式。
复旦大学围绕科学智能,全面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共推出41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构筑AI+人才培养基座。其中,2025年新增10个“X+AI”项目,涵盖财政学、市场营销、社会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通信工程等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和前瞻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图源:复旦大学
对高校而言,推进双学士学位项目有助于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院系壁垒,形成“协同教学、联合育人”的机制,不断提升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如您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杠杆的利息,可通过邮箱反馈:gzh@gaojidata.com
发布于: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