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枣庄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股票多少钱可以杠杆,创新构建“1345”产教城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特色路径。该模式以“一个标准”为引领、“三个融合”为策略、“四个共建”为载体、“五个对接”为抓手,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下的模式创新:从战略部署到实践探索
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拉开了高校转型发展的序幕,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强调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性。枣庄学院敏锐把握政策导向,紧扣枣庄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将产教城融合理念系统转化为“1345”发展模式——以一套标准规范建设路径,通过三大融合策略构建协同生态,依托四个共建载体整合资源,实施五个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体系。
一个标准:构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山东样板”
2020年,枣庄学院牵头制定《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从产教融合模式、科研服务、师资建设等10个关键领域提出系统性建设要求。该标准不仅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践路径,更配套设计了定性定量考核体系:在产教融合方面,要求校企共建课程、实践基地数量达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比例、企业实践经历作出硬性规定;在社会评价机制中,将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这一标准成为山东省首个应用型本科建设规范性文件,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建设范式。
展开剩余65%三个融合:绘就产教城协同育人新图景
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三大策略,学校与枣庄市各区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助力枣庄市“工业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在机制创新上,成立“枣庄学院理事会”与“专业理事会”,吸纳政府、行业、企业代表参与办学决策,实现资源整合“零距离”。例如,现代制药产业学院联合药企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锂电产业学院与本地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0%。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生态,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四个共建:打造产教城深度融合新载体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枣庄及周边大企业共建有301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示范性实习基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地方企业成立锂电、现代制药等17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5个为省部级,另有2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获批数量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石榴研究开发等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国家林业草原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个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133个。共建人才引育平台。与市政府共同举办博士论坛,对接区域产业引进博士以上人才264名。2020年至今遴选“科技特派员及副总”552人次赴地方挂职。
五个对接: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链
学科专业对接地方产业:68个本科专业中58个服务枣庄“6+3”现代产业体系,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学科获批硕士点,填补区域高端人才培养空白。课程内容对接职业岗位:397门校企共建课程融入职业标准,35个“1+X”证书试点实现“课证融通”,如智能制造专业将工业机器人操作标准嵌入核心课程。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引企入校成立“锂电精工班”“欣旺达卓越工程师班”,企业导师参与制定8个专业人才培养标准,476名行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科研创新对接企业需求:近三年承接企业委托课题3013项,到账经费4.69亿元,研发的“高安全性锂电池隔膜材料”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达1.2亿元。学校文化对接地方文化:挖掘班墨文化、运河文化资源,创办《墨子学刊》,出版世界语版传统文化丛书13部,“班墨+”文化育人工程让学生在匠心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
多维成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该模式实施以来,枣庄学院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生承担双创项目数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6398人次;毕业生深造率连续保持30%以上,锂电、智能制造等专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70%,形成“培养—就业—服务”的良性循环。2022年,学校荣获第八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相关经验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从鲁南大地崛起的枣庄学院,以“1345”模式诠释了地方高校的责任担当——既做区域经济的“人才泵”,为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又当创新发展的“智囊团”,通过科研转化激活企业动能。这一探索不仅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更证明了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无限可能。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股票多少钱可以杠杆,这座扎根地方的学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文/李杰)
发布于: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