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后本名高滔滔,出身显赫。她是北宋名将高琼的曾孙女大牛证券可靠谱吗,她的母亲曹氏与宋仁宗的曹皇后是亲姐妹——也就是说,她是曹皇后的亲外甥女。更巧的是,宋英宗赵曙(神宗之父)当年因仁宗无子,被接入宫中由曹皇后抚养。高滔滔作为曹皇后的外甥女,从小在宫里长大,与赵曙可谓“青梅竹马”。
这段特殊的缘分,让两人感情极深。赵曙继位后,高滔滔被册封为皇后。史载英宗后宫妃嫔稀少(有记载者仅数人),这与高皇后“性严明,动以礼法”的作风以及帝后感情深厚有关。她严格维护后宫礼制,例如曾劝阻英宗过分提拔身边侍女,直言:“陛下嫔御已备,何必更增?”此举更多是出于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势力膨胀的深谋远虑,而不仅是个人性情使然。
英宗在位仅四年就去世,儿子神宗赵顼继位,一心推行新法。高滔滔此时已是太后,虽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大体遵守“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很少直接干预朝政。不过,她也并非完全沉默,曾借关怀之机向神宗委婉透露民间对新法弊端的忧虑。她默默观察着变法的得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母狮,等待着属于她的时机。
展开剩余79%“元祐更化”:以祖母之名,重整朝纲
神宗去世,10 岁的哲宗继位,高滔滔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隐忍多年的她终于走到了台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大刀阔斧地调整新法——这就是历史上的“元祐更化”。
她为何如此决绝?高滔滔曾对大臣剖白心迹:“先帝(神宗)变法本是好意,可王安石用人不当,搞得百姓困苦。我不能看着先帝的心血,变成祸国殃民的工具。”她的行动雷厉风行:
将争议巨大的“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逐一废止,恢复旧制;
将变法派核心吕惠卿、章惇等人调离中枢,启用司马光、苏轼等反对新法的重臣;
并将政策弊端归咎于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
这波操作震动朝野,变法派抨击她“以母改子”(以祖母身份推翻儿子的政策),违背祖制。但高滔滔不为所动,她对哲宗道出执政根本:“祖宗之法能传百年,必有其理。变法非不可,但绝不能让百姓受苦!”她的铁腕不仅在于废除苛法,更在于迅速稳定人心——百姓因新法加重的赋税被减免,因“保甲法”被强征的壮丁得以归田,动荡的社会很快重归安宁。
“元祐之治”:九年承平,民心所向
高太后执政的元祐年间(1086-1093 年),被史家称为“元祐之治”,这是北宋后期一段相对安定、民生得以恢复的太平岁月,她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她的治国理念质朴而务实:“与民生息,不折腾。” 面对神宗朝连年征战与变法消耗后的疲敝江山,高滔滔果断调整:停止对西夏的大规模用兵,转为和谈斡旋;大规模减免苛捐杂税,鼓励农耕桑织;甚至严令清查地方官搜刮的“羡余”(额外钱财),悉数充公国库。
史载这九年“天下晏然,百姓安乐”,苏轼笔下“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景象并非虚言。一次垂询民间疾苦,大臣奏称“赋税犹重”,她当即下令减免多地赋税负担,并坦言:“吾不慕虚名,惟愿百姓暖衣饱食足矣。”
更显政治智慧的是,她虽重用旧党,却非全盘否定新法。对其中经实践检验确有成效的部分,如“农田水利法”的合理措施,予以保留;对变法官员,也多止于贬谪而非赶尽杀绝。 这种务实与克制,让“元祐更化”避免了沦为血腥的党争清算。
“女中尧舜”:德行为鉴,天下为公
“女中尧舜”的美誉,不仅源于治国之功,更因高太后以身垂范的品德。
她一生恪守节俭,常教导哲宗:“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陛下当念物力维艰。” 有大臣奏请营建奢华宫室,她厉色驳回:“财帛当用于养兵安民!吾居旧宫足矣。” 她定下规矩:后宫岁用不得超过十万缗,自身衣衫更是洗濯再三。
对待外戚,她尤显铁面无私。 高家作为将门勋贵,按例可享恩荫。但当侄子高公绘求官时,她严词拒绝:“吾处宫闱,岂可以私废公?尔若有才,当自赴科场!” 在她摄政的九年间,高氏子弟无一人凭裙带关系跻身高位。
朝臣赞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兼具吕雉、武则天的治国韬略,却无她们的权欲熏心。她垂帘九年,权倾朝野,却始终恪守“辅弼幼主”的本分,甚至在哲宗年届弱冠时,主动提出撤帘归政。
盛世余晖:她转身后,帝国倾覆
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病逝,享年 62 岁。哲宗亲政后,立刻改元“绍圣”,召回流放的新党干将,重启变法,史称“绍圣绍述”。旧党大臣遭遇残酷清算,苏轼、苏辙等人被远谪瘴疠之地,朝堂陷入更激烈的党争漩涡。
更大的悲剧接踵而至:哲宗亲政七年后早逝,其弟宋徽宗赵佶继位。这位“艺术家皇帝”醉心书画,宠信蔡京等佞臣,将高太后苦心维系的元祐基业挥霍殆尽。最终,靖康二年(1127 年),金军铁骑踏破汴梁,徽钦二帝北狩,北宋百年繁华,终成烟云。
后人回溯这段历史,无不扼腕:高太后执政的九年,实为北宋覆灭前最后的“缓冲期”。她虽未能逆转变法之争,却以雷霆手段为满目疮痍的帝国赢得了喘息之机;她虽被诟病“保守”,却以非凡的定力维系了脆弱的朝局平衡。诚如史家所论:“元祐之治,虽未足挽狂澜于既倒,然使生民得享九年之安。” 这九年,宛若倾颓前夜一道凄美的彩虹,短暂却夺目,永远映照着这位“女中尧舜”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智慧。
高太后的故事启示后人:评判政治人物大牛证券可靠谱吗,派别标签并非圭臬,心系苍生才是根本。 她或许不是高瞻远瞩的改革家,却是那个崩裂年代不可或缺的“稳定之锚”。在北宋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行将沉没之际,她以纤弱之躯奋力掌舵,为疲惫的众生争取到一段宝贵的安宁航程——仅此一点,便足以青史留名。
发布于: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