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蓉城7月8日电 科幻不仅是文学与影视的创作题材,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文化表达。成都以“科幻+”为引擎沈阳期货配资,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不仅是在打造一张特色文旅名片,更是在探索一种新型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将科技想象力转化为产业驱动力,让城市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文化创新的制高点。
位于郫都区菁蓉湖畔的成都科幻馆。 成都日报资料图
从“小众爱好”到“城市战略”:科幻成为成都的文化新基因。长期以来,科幻在中国被视为小众文化,但成都却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的产业价值与文化影响力。从《科幻世界》杂志扎根成都数十年,到如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等顶级行业活动落地,成都已成为中国科幻的重要策源地。
此次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和科幻创作扶持政策,标志着成都在全国率先将科幻上升为城市级战略。单部作品最高10万元的扶持、产业园区200万元的运营奖励,这些政策并非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精准培育科幻创作生态,推动“IP孵化—产业转化—商业落地”的全链条发展。
展开剩余63%“科幻+文旅”的沉浸式革命:让想象照进现实。科幻的魅力不仅在于文本,更在于体验。成都深谙此道,将科幻元素融入线下场景,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业态:
宽窄巷子的机器狗导游,用科技重新诠释传统文化;
域上和美剧场的触觉VR,突破传统视听体验,让观众“触摸”虚拟世界;
《寻找会说话的貊貊》,将三星堆、大熊猫等本土文化符号科幻化,形成独特的“在地科幻”叙事。
这些尝试不仅是文旅产品的创新,更是在塑造一种“未来感”的城市气质,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成都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城,更是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幻之城”。
国际盛会+产业生态:构建全球科幻话语权。成都的野心不止于国内,而是希望成为全球科幻文化的重要节点。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活动的持续举办,正在吸引全球顶尖创作者、科技企业和资本的目光。
这种“以会兴业”的模式,让成都不仅成为科幻内容的产出地,更成为全球科幻产业交流、交易的中心。未来,如果成都能够进一步推动科幻IP的国际化运营(如影视、游戏出海),并培育本土科幻科技企业(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科幻结合),其影响力将超越文旅范畴,成为真正的“世界科幻之都”。
科幻,是成都递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站在更广维度看,成都的"科幻+"实质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城市文化操作系统。当传统文旅城市还在比拼历史遗产的"存量竞争"时,成都已开启面向未来的"增量创造"。这种以科幻为接口,融合古蜀文明与未来想象的城市叙事,或许正为全球城市转型提供一种"东方未来主义"的新范式。接下来的看点在于,成都能否将这场科幻实验升华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法论,让"科幻+"真正成为城市能级跃升的曲速引擎。
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竞争已从“拼资源”转向“拼想象力”。成都的“科幻+”战略,不仅是在打造文旅新场景,更是在探索一种文化驱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如果成功,成都将不仅是中国科幻的中心,更可能成为全球未来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未来已来,而成都,正站在科幻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以星辰之力,重塑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评论员 文小军 苏东华)
本期责编:童铃沈阳期货配资
发布于: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