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观看大冰的直播,我不禁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人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很少能在大冰的直播间中遇到表达流畅的人,能够正常表达自己的人几乎成了稀有现象。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也难以逃脱这一困境。有时候,一位初中生的表达能力反而能轻松超越一些高学历者。老朋友们,回忆一下,你们是否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这让我思索a股加杠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状?
要理解语言流畅性的根本逻辑,我们需要关注知识储备与表达输出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想要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首先必须进行知识的积累。就像大冰那样,广泛阅读,才能让自己的言辞更具深度和内容。然而,大多数人一旦离开校园,就很难再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许多人甚至连一本书都难以读完。其次,表达输出则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多样的场景交流与聊天来提升能力,而这样的场景也应是多元的。大冰恰好拥有丰富的交流机会,几年的走南闯北让他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练就了与各种人群交流的本领。他的沟通技巧炉火纯青,能够敏锐地听到言语背后的意思,并能自如地在各个层次之间切换。
展开剩余7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现阶段学校的教学体系更注重应试能力,对于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却很欠缺。课堂上,学生们缺乏即兴表达和辩论的实践机会,虽然在理论知识上积累丰富,却在实际应用上显得薄弱。而当他们步入社会后,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缩减了人们深入交流的空间。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碎片化表达”(如表情包、短语音讯)逐渐取代了面对面的沟通,长此以往,人们习惯了信息的输入,却在输出上日益减少,语言组织能力也因此逐渐衰退。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直播等公共场合,一些高学历者可能因过分追求表达的“正确性”而陷入自我设限,反而无法自如地传达观点;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由于缺少这种心理负担,在表达时则显得更加放松,流露出自然的自信。另外,天赋差异也不能忽视,有些人天生就具备较强的语言感知和应变能力,即便知识储备有限,也能在交流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冰的直播间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退休的老人,甚至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他们的表达却异常流畅,像麦子阿姨那样。这些老人多年来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几十年的“实战经验”使得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现代年轻人尽管拥有了更多的知识,却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了锻炼表达的机会。这或许表明,语言能力的本质在于“用进废退”,当环境不再逼迫我们开口时,能力的衰退便是必然。
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下一代重塑表达能力显得尤为紧迫。首先,学校应当革新教学模式,将语言表达训练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开设辩论课、演讲课,组织读书会和情景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的能力。其次,家长需要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创造更多家庭讨论的机会,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耐心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此外,社会也应营造出重视表达的氛围,比如举办社区演讲比赛、设立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当引导孩子摆脱“表达必须正确”的心理重担,允许他们自由试错与即兴发挥,将语言表达引回到自然与真诚的本质。唯有多方努力,才能让下一代在信息时代重新掌握流畅表达的能力。
发布于:山东省